书谷阁

第67章 既来之,则安之(大结局)

4个月前 作者: 小生无礼了

苏砚没想到,怡春楼一行,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四位头牌姑娘因为他的一首诗而将他当作知心好友,而苏砚在怡春楼卖画儿的事自然也有了着落。

    怡春楼来来往往的客人都是舍得花钱的主儿,尤其是肯点头牌的客人。

    苏砚的画卖价虽高,但内容却十分精彩。

    而且,画卷刚好契合怡春楼的工作主题。

    有了苏砚这个神秘画家的大作之后,怡春楼的生意也被带得愈发火爆。

    一天,铜矿司得主事恰好来这里消费。

    苏砚得知消息后,特意送上了礼品。

    春兰姑娘又说尽好话,苏砚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白姜石。

    建房的材料早已备齐,钱也筹集到位。

    短短两个月时间,苏砚的现代高级大豪宅便建好了。

    顾婧雅看着装修精致的房间,鼻子一酸,差点没哭出来。

    穿越这么久,她终于再次感受到熟悉的生活气息了。

    苏砚一家人便如此一起生活了两年。

    这两年,苏砚带着族人大力发张养殖。

    除了猪,还有鸡、鸭、鱼。

    现在,苏南村的饲养已成规模,苏氏一族的人几乎顿顿都能吃上大鱼大肉。

    谁能想到,两年前,他们还食不果腹,差点饿死。

经过三季的耕种,所有人家里也都是稻米堆满仓。

    不仅如此,苏砚还待人在后山大力开垦,把棉花进行大力种植。

    李玉莲带领十里八县的妇女建起了服装行,各种款式的棉服、羽绒服,在苏塘县甚至江宁府都引发热潮。

    之前苏砚说书的那个酒楼经营不善,差点倒闭,也被苏砚买了下来。

    顾婧雅作为行政总厨,带领厨子们推出了各项菜品。

    再配合上苏砚新酿并特意调制的酒和各种饮料,生意风靡一时。

    县丞董格求联合董集贸准备给苏砚找事儿,经常派人来捣乱。

    后来甚至诬陷苏砚,想要趁机吞并苏砚的家产。

    好在苏砚早有准备,暗中派人收集董家人的罪状,在于老的帮忙下,一举姜他们拿下。

    董集贸的田地被分给穷人,苏砚还大力推荐他们种木薯。

    一季收成后,众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也间接影响了其余粮食的价格下降。

    以前一斤大米咬三十文,现在只要十文了。

    粮价下降的同时,百姓们的收入却在增加。

    苏砚经营的各种商行,像是骏马一般,拉着苏塘县的经济往前奔。

    苏砚原本以为就这样,和妻子、儿子、女儿一起过些逍遥生活。

    可隔壁县已经是满目疮痍,难民潮也时常卷席到苏塘县。

    于老将苏塘县的情况禀报祁王,祁王便同户部诸官员一起举荐苏砚任凉光县县令。

皇命不可违,苏砚也不得不带着一家人赶赴凉光县。

    凉光县外,难民们扶持着走在道路两旁,

    有往凉光县去的,也有离开凉光县的。

    苏砚的心咯噔一下。

    他没有想过要拯救这个世界,他只希望能够过些安逸舒适的日子。

    好不容易奋斗出来,老婆孩子热炕头,有吃有穿,可现在居然又落入一切重来的局面。

    凉光县县衙破旧不堪,比起苏砚最初的住宅还要破烂,只是更宽大一些。

    这样下去,老百姓饿死不说,他们一家子在这里也没办法生活。

    苏砚便赶紧安排李玉莲将孩子先带回苏南村。

    毕竟那里有村民们,熟人多,生活肯定要好一些。

    接着苏砚有命人从家里的账户里支出三千两白银。

    县衙没钱,而且还是一堆烂账。

    找朝廷拨,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现在苏砚只好自己先垫上,等到以后赚钱了在从中拿回自己那份。

    他从苏塘县招了几十个青壮年做保安,又从本地难民中,挑选一些老实本分的年轻人担任县衙捕头。

    有了人马,苏砚便开始整饬凉光县的秩序。

    每天晚上派兵队巡逻,对一些在难民群里搞欺压的头子当众处决。

    一来是杀鸡儆猴,另一方面也是确保难民不闹出大乱子。

看着秩序稳定后,苏砚又重新更换了县衙的名字。

    叫凉光县却是有些悲凉,啥都光了。

    苏砚便将县衙改名为桃源县。

    怀念古人,寄托希望吧。

    苏砚又托人从苏塘县买来了许多的木薯。

    自从他建议在苏塘县大范围种植木薯后,现在木薯在苏塘县已经非常多了。

    早先木薯因为产量丰富,便宜,是苏塘县人民的主食。

    慢慢的,苏塘县其他地方的粮食产量也都起来了,粮价也下来了。

    所以,木薯的消耗变少了。

    苏砚现在也没太多钱能够养活一个县的百姓,也只有卖便宜的木薯作为过渡。

    资源有限,苏砚肯定不能搞开仓放粮。

    何况仓里根本没粮。

    这一点木薯,苏砚将它作为工钱。

    他大量招工,一是修建县衙和官道,而是同意开荒,耕种。

    只有来年地里长出粮食了,桃源县的情况才能慢慢好转。

    这段期间,有不少难民因为饥饿去世,苏砚也只好忍住慈悲,名人将他们火化安葬,免得升起疾病。

    他只能先救一部分人,不然,全得死。

好在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

    桃源县基本稳定下来。

    有了秩序和保障,一些商人也被吸引了过来。

    苏砚趁机搞了几个工厂,啥都干。

    反正就是作为政府的代理人,搞钱。

    既能给百姓提供就业机会,也能借此赚点钱,去买粮食。

    好在这些难民要求很低,只要有吃的就行。

    而苏砚自己作为县令,手下都是他的人,他想干什么也方便。

    终于各个工厂开始盈利,棉服羽绒服蚕丝被销往各地。

    苏砚还培养了一群专门说书的团队,他作为股东兼编剧。

    他把这些说书人培养出来,四处巡演,顺便卖工厂里出的书。

    说书人每到一个地方,便说一段故事。

关闭